东莞5人吃野生蘑菇被毒倒:广东常见毒蘑菇有8种

   2016-05-11 890
核心提示: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也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比如“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等。
 


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

 
灰花纹鹅膏

 

东莞5人吃野生蘑菇被毒倒:广东常见毒蘑菇有8种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东莞5人吃野生蘑菇被毒倒:广东常见毒蘑菇有8种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东莞5人吃野生蘑菇被毒倒:广东常见毒蘑菇有8种粘盖包脚菇

 

东莞5人吃野生蘑菇被毒倒:广东常见毒蘑菇有8种疸黄粉末牛肝菌

 

东莞5人吃野生蘑菇被毒倒:广东常见毒蘑菇有8种格纹鹅膏

 
东莞5人吃野生蘑菇被毒倒:广东常见毒蘑菇有8种
凤梨盖条孢牛肝菌

东莞又现一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昨日,东莞市食品药监局通报,5月8日,东莞大岭山镇杨屋村一行5人前往马鞍山游玩,途中采回野蘑菇食用后被毒倒。目前,5人已转入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其中2人症状较重。“时值雨季,菌类疯长,容易出现误食毒蘑菇事件。”昨日,东莞市食药局再次提醒广大群众,不要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南都记者了解到,野蘑菇已成为东莞“头号毒物”,是近年来引发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仅2012年~2014年,东莞就有8人因误食野蘑菇死亡。南都记者梳理了常见毒蘑菇种类,希望能为市民日常防范提供指引,做好警示。

5人误食中毒2人病重

此次发生中毒意外的是东莞大岭山镇杨屋村第三工业区一家店铺的5位店员。东莞市食品药监局通报称,5月8日下午,一行5人前往大岭山镇杨屋村的马鞍山游玩,途中采回约半斤野生蘑菇以作食材,于8日晚上20时左右煲汤食用。

5月9日凌晨4时至6时,魏某和肖某等人,先后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被送往大岭山医院治疗。大岭山医院根据患者病症,结合饮食史,初步怀疑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当日9时30分,5人先后转诊至东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目前,2人症状较重,已入东莞市人民医院ICU监护。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今年东莞市食药局通报的首宗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东莞市食品药监局表示,目前东莞市卫计局已组织专家对中毒人员会诊,全力救治。同时,已要求大岭山镇在公园、草地等易生长野蘑菇的地方做好警示,防止群众自行采摘和食用野蘑菇引起中毒事故。

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

近年来,东莞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数据显示,野蘑菇已成为东莞的“头号毒物”,相关专家统计发现,2012~2014年东莞食物中毒事件中,野蘑菇是引发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三年间,东莞食物中毒死亡9人,误食野蘑菇死亡的就有8人。

而且,野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外来人口的家庭。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东莞市食药局表示,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

此外,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也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比如“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等。不过,监管部门表示,近年来,在广东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故的患者,大多数都说以前曾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种类,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菌鉴别方法。”

昨日,东莞市食药局也再次提醒,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预防

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错误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广东常见毒蘑菇

形态: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肉白色。

: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于广东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分布:广州、清远、肇庆等地。

毒性:剧毒,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蘑菇中含量甚高。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严重,死亡率高达95%以上。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幼时钟形至半球形,成熟时扁平,深灰色、鼻烟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较深。菌肉白色,较薄。

习性: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分布:广州、肇庆、始兴、连州。

毒性:剧毒,在湖南、江西因误食此菌曾发生多起多人死亡的恶性中毒事件。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偶大型。菌盖初期近钟形至扁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稍翻卷,白色,有时中央米黄色至很淡的浅黄色,稍粘,光滑。菌肉白色,不变色。

习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分布:肇庆。

毒性:剧毒,是目前我国已知毒性最大的4种剧毒鹅膏之一。

形态:菌体一般小,全体黄色。菌盖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黄色。

习性:夏秋季丛生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分布:乳源、乳阳。

毒性: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死亡。

形态:菌盖平展脐凸形,肉质,浅灰微带粉红色,中央部分灰色,有云母光泽,边缘整齐至撕裂,有弱条纹。菌肉白色,边缘处几消失,无味道,无气味。

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草地上。

分布:广州、惠东。

毒性:极毒。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形态:菌盖凸镜形至扁凸镜形,干,覆有一层厚的硫磺色粉末,粉末脱离之后,盖色为浅紫红色至红褐色。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浅蓝色,无味道,有一股硫磺气味。

习性:夏秋季单生于混交林地上。

分布:肇庆、阳春、河源、连州。

毒性:毒性较强。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菌盖初期近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浅灰色、褐灰色至浅褐色,中部色较深,具辐射状隐生纤丝花纹。菌肉白色,不变色。

习性:夏秋季于针叶、阔叶林中散生或群生。

分布:肇庆、曲江、封开、南雄、大埔等地。

毒性:在有些地区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

形态:菌盖扁半球形,紫红色至红褐色,不粘,上密覆丛毛组成的覆瓦状鳞片。菌肉白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灰白色,无味道。

习性:单生至散生或丛生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长于红周树根或马尾松的活树干上或腐木上。

分布:广东、海南。

毒性:有毒。

采写、整理:南都记者 肖佩佩

(南方都市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